中国的钨资源危机及治理对策2008-9-27
 
用户名:
密  码:
  


  ——关于中国钨业的经济学思考  

 
  前 言  

  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作为在公司工作的工程师,我比任何“经济学家”更清楚形形色色“生产要素”的重要性。别说公司缺乏了钨、钼、钽、铌、碳等“生产要素”,无法进行生产,就是缺少了水、电、煤、汽、油等任何一项看似平常的“非生产要素”,公司生产也无法进行。  

  既然从事钨业生产,我当然更关心钨资源的现状。调查结果令人痛心疾首。  

  2001年3月,《中国的钨资源危机及治理对策》完成后传真送给了新华社湖南分社,由他们报送中国领导人。可是,中国钨业生产的无政府主义状态至今并无改观。  

  2008年6月,第十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期间,我向承担着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与建设工程课题的杨承训教授痛斥“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鼓励发展个体经济、私营经济、非公有制经济”的“理论创新”害苦了中国大型企业,阻碍了中国大工业文明发展,导致中国自然资源流失、自然环境恶化,引起了他的重视与共鸣。他希望我提供一份有关钨资源的调查报告。  

  现在将2001年的《中国的钨资源危机及治理对策》适当修改,公布于众,希望引起中国经济学界、中国政府和全中国人民的深刻反思。亡羊补牢,避免更大损失。  

  1 资源枯竭、洞老山空  

  钨,地球上储量极其稀少,在化学元素周期表中被称为稀有金属。中国得天独厚,钨矿储量占世界60%,其重要性如同中东地区的石油。可是,我们中国人身在福中不知福,暴殄天物。钨带给中国人民的居然不是财富而是祸害。经过30年一枝独秀的“经济增长速度=投资+消费+出口”和“外汇储备增长”,中国已显露出钨资源枯竭的危机。2010年,中国的黑钨矿资源就会被挖掘一空;2020年,中国的白钨矿也将全部消耗殆尽。中华民族面临着一场名副其实的“浩劫”!可是,在“经济增长速度=投资+消费+出口”和“外汇储备增长”的“理论创新”鼓舞下,中国还在毫无节制地盲目开采、出口倾倒(销)。  

  中国钨业协会硬质合金分会主编的《硬质合金简报》第114期(1994年5月)报道:  

  “矿山是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的基础所在,又是难点所在。钨矿山,则是有色金属矿山的难中之难。以有色南昌公司11个钨矿山为例,江西是我国钨精矿生产与出口的供应基地,为国民经济建设与出口创汇作出了巨大贡献,建国以来累计生产钨精矿70多万吨,其中出口创汇17亿多美元,上缴利润  

  5.1亿元.目前,矿山开采的时间都很长,平均在74年均进入了晚期开采阶段!资源枯竭、洞老山空,可采矿量所剩无几,质量下降,出矿品位由五十年代末的0.8-0.5%,降至目前的0.25%,开采转入矿山深部,不仅钨产量大大下降,而且生产成本急剧上升,由1981年的平均单位成本6161元/吨,上升到1993年的平均单位成本15490元/吨,比1981年成本增加了2.51倍。”  

  第152期(1998年2月)报道: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国有25个黑钨矿山在2005年前后将有12个矿山因资源枯竭而关闭,2010年将只有2个黑钨矿山生产,黑钨精矿产量不断下降直至消失。  

  1994年底,我国保有白钨资源含量373.6万吨,占钨总储量的70%,已有277.5万吨白钨储量被开采或开采利用,占我国被开采钨资源总储量的66.2%。白钨具备开采条件的234万吨储量中,已有196.4万吨被开采利用,尚有37.6万吨待开发利用。  

  目前,白钨精矿的年产量还不到钨精矿总产量的10%,约4000吨,这表明我国白钨资源的回收利用率太低。”  

  2 缺乏最基本的经济头脑,出口等于白送,傾销等于倾倒  

  第114期(1994年5月)报道:  

  “长期以来国内外钨市场久疲不振,价格不断下跌,国内目前钨精矿的定价为13520元/吨,比实际生产成本15490元/吨,每吨要低1970元,而1993年9月市场钨价已下降至8000元,出售越多,亏本越大,使矿山亏损日益严重。据统计,有色南昌公司11个钨矿山,1991年至1993年亏损总额达18397.20万元.至于多年来屡禁不止的民工乱采滥挖、掠夺开采,造成矿山的累累内伤、外伤、元气大挫的事实,更是众所周知了。  

  国际钨市价格已跌至历史上的最低点,而中国钨精矿的生产发展极快,大量向国外倾销钨产品。西方国家目前已全部关闭停止了钨精矿的生产。从1994年起,中国钨精矿的产量将占世界总产量的90%以上。1994年1月7日,鹿特丹黑钨精矿WO3  

  65%现货价为20-30美元/吨度。”  

  第150期(1997年12月)报道:  

  “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提供资料证实,1996年底中国平均生产成本达每吨3253美元,高于国际市场价格。但是国有钨企业普遍存在着补贴。中国发现钨矿之后便持续开采,一直到资源开采枯竭为止,而在西方国家就要出现亏损。  

  1996年中国钨精矿产量达4万-4.5万吨。1996年中国钨产量占世界的73%,而消费量只占世界29%。”  

  第161期(1999年1月)报道:  

  “我国钨储量占世界钨储量的60%,钨精矿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80%,钨出口量占世界贸易量的70%。  

  目前,我国钨精矿生产能力达7万多吨。  

  国有钨精矿价格90年代基本都低于矿山生产成本,致使国有钨矿山全面亏损,仅1991年-1996年六年间,18个国有重点钨矿国家财政补贴达4.92亿元。国际市场上,我国钨精矿出口价由80年代的148美元/吨度,跌至1997年的45美元/吨度,最低时只有20-30美元/吨度。占我国钨出口量50%以上的APT出口价格由80年代的13895美元/吨下跌至1997年的5592美元/吨。”  

  “1988年至1991年,我国钨精矿产量约在6万吨左右,年出口量在4.8万吨。”  

  按照马克思现代经济科学理论,所有商品价值不是由生产该商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企业之所以必须进行经济核算,就是要判断企业生产是否属于社会劳动必要时间,是否应当进行生产。中国钨资源的出口价格还不够开采成本。很明显,中国的钨矿开采已经超过了社会需求,其中很大一部分已经不属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并不是什么“长期以来国内外钨市场久疲不振。”  

  中国现在名义上是钨精矿、APT、钨粉等钨资源出口创汇,实际上是中国政府花钱雇佣中国工人挖掘、开采、生产,然后白白送到国外。  

  极其宝贵的钨资源被中国政府亏本开采出来,倾倒(销)进了外国政府、外国公司仓库,而留给中国自己的是废矿石、废渣、废水和废气!  

  拥有人类社会最杰出经济学家管子的中华民族愚昧到了连价值规律、经济规律都不讲的地步。为开采而开采,为出口而开采,为所谓的“经济增长速度=投资+消费+出口”和“外汇储备增长”而开采。极其宝贵的稀有金属钨给中国政府和人民带来的不是福音,倒成了祸害。  

  中国有钨倒不如无钨。  

  3 面对资源枯竭,中国钨业仍在盲目生产,廉价出口  

  “我国现有钨冶炼厂170多家,钨酸盐生产能力高达6.5万吨,其主要产品APT生产量已达3.5万吨,而国内用量只需1万多吨,大部分要到国际市场上寻找销路,APT大战如同VCD一样惨烈。全国共有硬质合金厂150多家。”  

  第172期(2000年3月)报道:  

  “难以控制的产量和低价超额出口,是中国钨业1999年的特点。1999年中国钨精矿的产量为1.6万吨(钨金属量,下同),与1998年大体相当。主要钨品的出口量接近2万吨,基本上与1998年持平,而出口创汇额却比1998年下降14.3%,不到1.2亿美元,主要产品如APT、钨氧化物的出口累计平均价则分别比1998年下跌25%和14%左右,大致是4155.8美元/吨与4773.5美元/吨。”  

  第181期(2001年2月)报道:  

  “2000年,中国钨的产量和出口量仍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主要钨品的出口量可能有2.1万吨(金属含量)。  

  概括来说,2000年我国钨品的进出口出现了以下特点:  

  钨铁出口的数量增长快,平均价格低  

  从1999年1月1日开始,我国对钨铁的出口不再实行配额管理,因此其出口量呈持续而快速增长态势如2000年1-9月份,已累计出口3639.3吨(实物量,下同),比1999年同期的3126.3吨增加了16.4%,更是比1998年同期的2450.9吨要高出近48.5%;而其同期的累计出口平均单价则逐年走低:1998年是4823.9美元/吨,1999年已降至4213.7美元/吨,2000年则只有4063.8美元/吨。  

  钨丝进出口的价格相差悬殊  

  2000年前三个季度我国钨丝的进口价格159161.1美元/吨几乎是出口价格43863.1美元/吨的四倍。  

  同钨丝的进出口平均价格情况相类似,2000年1-9月份,我国钨条、杆、型材和异型材、板的累计出口平均单价是12750.9美元/吨,而累计进口平均单价则为48898.5美元/吨。  

  估计2001年我国钨品生产和进出口的情况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  

  1958年,中国以钨为主要原料的湖南株洲硬质合金厂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建成投产,设计年产能力500吨。面对中国要扩大生产规模的冲动,苏联专家极力反对,语重声长告诫我们:钨是稀有金属,钨资源极其宝贵难得,千万别轻易扩大生产规模。可是,1999年中国的硬质合金产量竟达到了7710吨!钨精矿的开采更是数以万吨计!  

  1999年,以色列依斯卡公司以300吨的产量创造了相当于16.6亿元人民币的收入。  

  2000年,中国技术力量最雄厚的株洲硬质合金厂以2660吨的产量却只创造了7.7亿元的销售收入。  

  2007年,株洲硬质合金集团公司销售收入48亿元,其利润却仅仅0.26亿元。  

  4 治理对策  

  钨具有高硬度、高熔点、耐磨、耐腐蚀等一系列优异性能,是无法多得的稀有金属,素有乌金即黑色金子之称。  

  经过30年的“经济增长速度=投资+消费+出口”和“外汇储备增长”,中国的外汇储备超过了1.5万亿美元。中国的“外汇储备增长”遭到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质疑。中国政府完全应当使用外汇储备,收购国内外市场上的钨精矿、APT、钨粉等钨资源,一是增加中国重要战略物资储备,二是可以作为中国外汇储备保值增殖的最有效途径。  

  中国古代经济学家非常重视保护自然资源与环境。如管子说:  

  “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  

  管子还指出:  

  “利出于一空者,其国无敌;出二空者,其兵半诎;出三空者,不可以举兵;出四空者,其国必亡。”  

  一根筷子容易折,十根筷子折不断。  

  积累了50年的钨生产经验,中国已经能够生产超细合金切刀、精密刀具、微型钻头等高科技产品,为什么还要毫无节制向国外倾倒(销)钨精矿、APT、钨粉等钨资源呢?  

  所有中国钨业生产单位都必须联合起来,组建全中国统一的钨业股份公司,严格中国钨资源保护,立足可持续发展。否则,像目前这样四分五裂,鹬蚌相争,廉价出口。中国石油、铁矿企业的今天就是中国钨业的明天。当初几美元一桶的大庆石油出口国外,如今却要花费10倍、20倍、30倍的美元才能重新买回来。  

  山西财经大学一教授说得好:“中国改革至今还在‘摸着石头过河’,责任在经济学界。我们经济学界没有为中国政府和人民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  

  中国“经济学家”、政府官员现在津津乐道的“经济增长速度”、“外汇储备增长”到头来不过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当中国钨矿资源枯竭,需要反过来从国外进口钨资源的时候,钨资源的价格必定是现在的10倍、20倍、30倍、50倍。那时,留给中国人的只能是悔恨交加,徒叹奈何。  

  西方现代政治经济学创始人配第言简意骇:  

  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  

  中国“经济学家”、政府官员连最基本的政治经济学知识都不懂,连最宝贵的稀有金属钨都不珍惜。作为中国人,我愧对上苍,无地自容。  

  当务之急,全国人大常委会或国务院应当授权中国人民银行代表中国人民对储藏在中国境内的钨矿资源行使所有权。宝贵的钨矿资源是属于全中国人民的。任何个人、公司、地方政府都无权私自开采钨矿。他们私自开采钨矿,就如同盗窃国库,就应当受到国家法律的严厉惩罚!  

 
相关新闻
CopyRight 中国钨业协会硬质合金分会
湘ICP备06004419号
中国硬质合金商务网 提供网络支持